丝路天文:阿拉伯天文学在中国

2020-08-30

郑和下西洋时绘制的牵星图 图片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提供
  元代初期,中国与阿拉伯天文学界交换频繁, 纳米二氧化锰,成为丝绸之路上科技与文化的桥梁。元多半(今北京)司天台之局限,仪器之精良就曾让其时来华的马可·波罗赞叹不已。
  陪伴蒙古帝国的西征,忽必烈之弟旭烈兀在西亚一带成立伊尔汗国,并随后在马拉盖地域(今伊朗西北部)制作了一座局限复杂的天文台。这里搜集了很多其时优秀的天文学家,波斯天文学家纳西尔丁·图西就曾在此认真天文视察和计较勾当,完成了著名的《伊尔汗历》。在马拉盖天文台事情的,也有来汉族的天文学家,《伊尔汗历》中则有专门先容中国历法的章节。
  1267年,旭烈兀调派西域天文学家札马鲁丁向忽必烈进献了七件西域天文仪器,史称“西域仪象”。个中,就包罗黄道浑仪、天球仪、地球仪和星盘等。忽必烈还在上都创建回回司天监,录用札马鲁丁为回回司天监的提点,作为天文台的最高认真人。回回司天监不单认真天文视察、计时以及占卜等事务,还认真编算和刊行民用的回回历书。
  另外,阿拉伯天文仪器具有大型化的特点,阿拉伯天文学家认为仪器的标准越大,丈量的精度也就越高,这样的理念厥后也影响到厥后的一些天文仪器。元代的登封观星台回收四丈高表,而非传统的八尺圭表,也被认为受其影响。
  另据《秘书监志》记实,元代曾利用有“积尺诸家历”。所谓“积尺”就是阿拉伯文Zīj,指用于推算日月和五星位置,以及日月食时刻的阿拉伯天文算表,这些算表也成为从此编撰《回回历法》的基本。
  元朝覆灭后,明太祖朱元璋对阿拉伯天文学也分外重视。在攻陷元多半后,他命令将回回司天台所藏大量阿拉伯文及波斯文的天文著作运至南京,并先后吸纳了几十位原本为元朝处事的回回天文学家,包罗马德鲁丁、马沙亦黑与马哈麻等。
  朱元璋还调派汉族天文学家去回回司天监进修,对从元朝缉获而来的部门天文学著作举办翻译,在1383年前后完成了《回回历法》。在明代,回回历法得到了与官方大统历彼此“参用”的职位,常被用于日月食的预报。日月食是中国古代星占中最为凶险的异常天象。与大统历对比,回回历法在预报日月的食分巨细方面具有必然优势,可以或许为日月食的预报及其攘灾救护提供参考。
  在回回历法之前,中国传统历法无法预报月五星凌犯,所谓“凌犯”就是一个天体接近另一个天体,意味着“加害”之意。每当产生凌犯现象,昔人城市对其举办相应的占验。对付相信天命的朱元璋来说,假如能实现对这一天象举办预报,并提前采纳应对法子,以消弭大概呈现的倒霉事件,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也成了朱元璋对阿拉伯天文学极为重视的原因之一。跟着回回历法被用于凌犯推算,外来的阿拉伯天文常识得以与中国的传统星占相团结,呈现了“以回回之法,占中朝之命”的非凡文化现象。
  《回回历法》中尚有一份恒星星表,记实有黄道四周的277颗恒星地址的星座名称、编号、黄道经度和纬度、星等。这也是今朝已知最早在中国先容星等观念,以及举办中外星名比较的恒星星表。
  另外,与《回回历法》一同编纂的尚有一部阿拉伯星占著作,这就是《明译天文书》,该书翻译自阿拉伯天文学家阔识牙儿的《星占学导论》,也是其时一部有影响的关于命宫占的著作。
  朱元璋还曾呼吁手下的天文学家对中国和阿拉伯天文历法系统举办会通,即“欲合而为一,以成一代之历志”,通过将两者团结,拟定出一部更为精巧的历法。但因为两种天文系统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别,最终未能如愿。
  固然朱元璋未能实现将传统大统历法和基于阿拉伯天文学的回回历法合二为一,但这两种历法在明代自始至终都被彼此参用, 纳米四氧化三铁,成为官方正式回收的两部历法。而这一由朱元璋所定的历法“双轨制”,甚至还影响到明末历法改良的历程。如万积年间,五官正周子愚请求翻译西洋历法以补中国文籍之未备,正是遵循了“洪中译西域历律例”,这些事情也间接促进了明清之际天文学的西学东渐。
  (作者:李亮,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